職業性哮喘是指在職業生產活動中接觸職業性致喘物引起的哮喘,是支氣管哮喘的一種類型,屬于氣道阻塞性疾病。造成氣道阻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支氣管炎癥所致的急性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粘膜及粘膜下水腫,粘液過度分泌、支氣管上皮剝脫所致粘液栓形成,不可逆的再造性氣道壁纖維化,以及氣道高反應性。
發病原因
職業性致喘物可作為一種危險因素(risk factor)或相關因素(contributing factor)啟動并誘發這種呼吸道炎癥;其發病率約占哮喘總人數的2%-15%,但某些職業人群中其患病率可達5%-40%。曾有報道,異氰酸酯制造工業中可有3%-5%的人發生哮喘;苯酐(PA)作業者為15%;鈾冶煉工為40%;電子工業中接觸松香樹脂后發生呼吸道過敏者達22%;酶洗滌劑制造業發生哮喘人數為l0%-45%;谷物粉塵作業工人哮喘息病率為2%-40%不等。在哮喘門診中,約有6%的患者與職業有關。
至今約有200多種職業性致喘物,廣泛分布于化工、合成纖維、橡膠、塑料、粘臺劑、電子、制藥、印刷、紡織、皮革、油漆、顏料、照相、冶煉、農藥、家禽飼養、糧食及食品、飲料、木樹加工、作物種植、實驗研究等工農業及技術部門。上述部門職工均為該病高發人群。
和一般哮喘一樣,職業性哮喘的發病率可能受某些因素所影響:
①機體特異質(atopy)在發病中占重要地位,特別是對于有機塵致喘物。如實驗室動物哮喘,特異質者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特異質者;而紅刺柏哮喘則無這種規律;
②長期或間斷地接觸較高濃度的職業性致喘物特別是化學性致喘物,是易感因素之一。普有人觀察甲苯二異氰酸配(TDI)作業中,高劑量接觸者,其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及肺功能障礙的患病率,明顯高于低劑量接觸者。北美紅刺拍哮喘的患病率也與接觸劑量有效應關系。
③吸煙可能也是一種影響發病的重要因素。有人調查四氮苯酐(TCPA)作業人員中,特異性IgE的陽性率在吸煙者中為83%,而不吸煙者為48%,吸煙者加上特異質的陽性率遠高于單純吸煙者或待異質者。與此相反,Chanyeung調查185名紅刺柏哮喘中,有70%屈從不吸煙者,僅有5%是近期吸煙者,提示非吸煙者更為敏感。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接觸職業致喘物后出現的發作性胸悶、氣短、喘息、哮鳴,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癥狀的發生與工作環境有密切關系。職業性哮喘在發作時嚴重程度輕重不一,輕者僅表現一過性的咳喘憋悶,能自行緩解。但嚴重哮喘發作可能導致一些急性并發癥,如:缺氧、肺氣腫、氣胸、呼吸衰竭或心臟衰竭。
職業病范疇
職業性哮喘(occupational asthma)是指由于接觸職業環境中的致喘物質后引起的哮喘。其發病率與工業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另外,其發病率還與致喘物的性質有關。隨著工業發展,我國職業性哮喘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特異性支氣管激發試驗是診斷職業性哮喘和篩查職業性致喘物最有診斷價值的方法。避免與致敏原接觸是治療職業性哮喘最重要的措施。相關診斷標準參照(GBZ57職業性哮喘診斷標準)執行。
職業衛生http://www.jbztest.org
職業性哮喘急性發作期應盡速脫離作業現場,對癥治療,如吸氧、給予平喘藥、中藥等,必要時給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慢性反復發作者,除給予以上處理外,尚需配合適當的支持治療。同時應注意臨床癥狀及體征的發生和發展規律,確立癥狀與職業因素的關系,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必要時可暫脫離原作業環境,或進行“脫離-恢復”試驗,并對癥治療。
職業性哮喘預防措施包括:致喘物質生產過程采用自動化、管道化、密閉化,嚴防致喘物質外泄,加強工作場所通風,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場所致喘物濃度;就業前做嚴格的體格檢查,嚴格控制職業禁忌證,嚴禁有特異質及明顯氣道疾病者從事致喘物工作;定期對就業人員做好勞動保健,一旦發生哮喘,應及時調離工作和治療;做好在崗培訓與宣傳工作,樹立防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