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了摸清掌握金礦開采企業職業健康管理狀況及粉塵危害防治情況,研究提出加強金礦開采企業粉塵危害治理措施,切實維護廣大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權益,從2011年4月上旬至2011年7月初,職業健康司組織對黑龍江、吉林、江西、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新疆8個?。▍^、市)的41家金礦開采企業進行了現場檢測和調研,并對全國金礦開采企業職業健康基本情況進行了普查統計?,F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金礦開采企業基本情況
根據各?。▍^、市)調查摸底統計,目前全國共有金礦開采企業809家,其中地下開采企業678家,約占84%,露天開采企業131家,約占16%;共有職工總數15.7萬人,其中一線職工人數9.96萬人,接觸粉塵危害人數5.2萬人。從企業分布來看,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蘇、重慶、西藏、寧夏、兵團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
金礦企業從開采方式上分為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兩種。地下開采生產工藝一般為:鑿巖—爆破—運輸—提升等,產生的職業危害主要有粉塵、毒物(爆破產生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噪聲、高溫等,其中涉及粉塵危害的主要在鑿巖、爆破和運搬環節;露天開采生產工藝一般為:穿孔—爆破—鏟裝—運輸,產生的職業危害主要為粉塵、噪聲;大多數礦山企業還建有選礦廠,生產工藝一般為:原礦—破碎—磨礦—浮選,產生的職業危害主要有粉塵、噪聲、毒物(浮選劑的使用),其中涉及粉塵危害的主要在礦石破碎環節;少數企業有冶煉廠。本次檢測的金礦既有地下開采,也有露天開采,主要以地采為主。
二、作業現場粉塵濃度檢測情況
鑒于目前問題較多、危害嚴重的主要在于粉塵,本次抽樣檢測主要以粉塵為主,采樣布點分別設在采掘、破碎、球磨、浮選等環節,測定作業現場的粉塵濃度和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等,采用的檢測方法主要是現場快速檢測和取樣實驗室分析兩種方式。具體檢測結果如下:
(一)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大部分超標。此次檢測的41家金礦中,95%的企業作業場所粉塵濃度超過了國家標準。其中采掘環節總塵濃度在0.085~28.578mg/m3,最高超標57倍,呼塵濃度在0.1~3.9,最高超標13倍;破碎環節總塵濃度在0.095~13.618 mg/m3,最高超標27倍;球磨環節總塵濃度在0.144~3.964 mg/m3,最高超標8倍;浮選環節總塵濃度在0.114~2.456 mg/m3,最高超標5倍。從檢測結果看,問題較為嚴重的主要在采掘和破碎環節。盡管大部分企業粉塵濃度超標,但比檢測之前預期的要好,生產現場也很少出現工人在粉塵彌漫環境下作業的情景,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此次檢測由總局組織,省局配合,地方所安排抽檢的企業規模相對較大,管理相對規范,所檢測的作業點作業環境也相對較好;二是近年來總局在非煤礦山領域持續開展了專項整治和標準化建設,整頓關閉落后小礦山,強制淘汰沒有捕塵裝置的干式鑿巖,推廣濕式鑿巖,強制機械通風,礦山作業環境和條件得到一定改善。
(二)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高。金礦絕大多數礦體一般賦存于含金次生石英巖中,因此金礦開采產生的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很高。從檢測結果看,41家企業作業場所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均超過50%,最低為55%,最高為95.5%,平均含量70.1%。由此導致的職業病人數不在少數,如某金礦經過近五十年的累計,矽肺病發病人數高達900人,其中在崗198人;又如某金礦2010年組織從事粉塵作業的163人進行了體檢,發現肺功能異常的有32人,占20%。
(三)國有大型金礦粉塵濃度低于其他小型金礦。所檢測的企業中,粉塵濃度超標較為嚴重的一般為民營小型金礦,遠遠高于國有大型企業。國有大型企業管理相對規范,在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方面比較自覺,在職業危害治理及資金投入上力度較大。如山東黃金玲瓏礦業公司采用風水聯動噴霧降塵、溜井自動噴霧降塵以及防塵水幕等,使粉塵濃度得到有效控制。招金礦業夏甸金礦采取對井下通風系統實施改造、鑿巖及鏟運出渣采用濕式作業、礦石卸載站設置吸塵風機、主要運輸巷設置防塵水幕、井下溜井口安裝防塵簾等措施,改善了井下作業環境。
二、調研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大多數企業職業危害防治主體責任不夠落實,職業健康管理問題較多。大部分金礦開采企業按照國家規定實現了濕式作業,改善了通風狀況,作業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生產傷亡事故大大減少,應該肯定在安全生產水平上臺階的同時,職業健康工作也得到了一定促進,但從這次現場調研看,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職業危害工程防護措施不到位。一些企業加強了通風設施改造,主要運輸巷道上通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在掌子面等作業點沒有采取局部通風措施,有的雖然設置了局扇但沒有正常運轉,導致爆破作業后很長時間內粉塵濃度極高;一些企業在爆破作業后盡管采取灑水等降塵措施,但在工人出礦出渣過程中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恰恰這個環節導致作業人員吸入大量粉塵。二是從業人員個體防護不到位。一些企業沒有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要求的個體防護用品,也沒有監督指導工人正確有效使用?,F場發現有的工人沒有佩戴口罩,有的戴的只是普通的紗布口罩,防塵效果甚微。三是企業職業健康管理不到位。所調研的企業大部分沒有專門職業健康管理人員,雖然很多企業建立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和規程,但大多數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如很多企業沒有履行職業衛生“三同時”手續,沒有進行職業危害申報,沒有開展粉塵危害檢測,沒有履行警示告知義務,沒有開展職業健康培訓教育等。四是職業健康監護不到位。盡管大部分企業都聲稱為從業人員安排了健康體檢,但存在很多問題。如選擇體檢的醫院沒有相應的資質,體檢項目沒有考慮崗位職業危害特點、缺乏針對性,體檢結果沒有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措施,體檢覆蓋率不高、應檢未檢較為普遍等,絕大多數企業沒有為職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二)外包施工隊伍的職業健康管理問題突出。在金礦開采行業,一些工程特別是掘進工程等勞動強度大、粉塵危害嚴重的作業,往往由企業外包給施工隊伍來完成,而實際很多外包施工隊管理者就是包工頭,為了減少成本,他們往往只留有部分技術相對熟練的技能人員,再根據承攬到工程的大小臨時招募農民工組成施工隊伍,由于組織管理松散,由此帶來的人員高度流動性和農民工安全健康意識薄弱等問題給職業健康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這種工程的外包,使得原來由企業穩定在冊的職工從事的作業改由流動性大的農民工施工隊伍來完成,導致這些農民工在培訓教育、個體防護、職業健康體檢、勞動合同待遇等方面大打折扣,長期在粉塵危害嚴重的作業環境下作業而得不到有效的防護,必然會導致職業病的產生。而工程一旦完工,這些農民工與企業不再有任何關系,最終出現職業病患者由企業走向社會的現象,并帶來后續一系列問題,這也是導致群體性職業病事件發生的重大隱患。
(三)金礦企業職業健康監管工作有待加強。近年來總局在包括金礦在內的非煤礦山領域加大了監管和整治力度,職業危害防治作為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一部分也有相應要求,但在實際對企業的監督檢查中,主要還是以安全為主,對于職業健康管理情況以及作業現場粉塵濃度超標與否關注較少,也沒有將粉塵防治情況作為安全生產許可證的硬性條件,重安全、輕健康是導致金礦企業職業危害防治責任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單從健康監管角度來看,在對金礦企業的監管上也很不到位,比如根據各地調查匯總情況,僅有20%的金礦企業履行了職業衛生“三同時”手續,前面提到企業職業危害防治其他責任也落實不到位。而且由于目前各地職業健康監管機構還不健全,人員配備不齊,還不能滿足對企業監管工作的需要。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職業健康司
2013年1月28日